告别宫崎骏:别让职人精神失传

作为日本动画界的旗帜,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连遭重创,两部作品均票房惨败,解散成了时间问题。无论有多少不舍,宫崎骏的漫画电影时代,到了要和大家告别的时候。
去年,宫崎骏宣布封笔,《起风了》成为告别之作,他曾在纪录片中这样说道:“将来很明确,工作室会散架,担心有什么用呢,这是无可避免的,‘吉卜力’这个名字,“是从一架飞机随便取来的,但也只是一个名字而已”。
真的只是一个名字吗?作为商业大潮中难得的“纯手工作坊”,宫崎骏的职人精神,难道会就此终结?
对于看着日本动漫长大的一代来说,可能对于阿童木和龙猫的情感是一样的。但实际上,两位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和宫崎骏,却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“职人”精神。
首先来说一说什么是“职人”。在日语里,对此的解释是“手艺人”、“工匠”,也可以称为某一个行业的专家。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后,面对高攀的失业率,“职人”成为国民推崇的工作选择。如果你问现在中国的孩子长大想做什么,得到的答案大多是科学家、大明星或者大老板,但日本的儿童,却会回答出“幼稚园阿姨”、“美容师”、“邮递员”等等这样平凡、但职业性很强的工种。奥巴马访问日本的时候,曾经拜访过一间位于银座地下室内的寿司店,只为尝一口“寿司之神”小野二郎亲手捏出的寿司。小野如今已经将近90岁高龄,而他一生只专注在一件事上,那就是做好寿司。
在动画领域,73岁的宫崎骏正是这种“职人精神”的代表。1963年,22岁的宫崎骏进入东映,成为一名动画师。直到去年宣布隐退,在将近50年的创作生涯中,宫崎骏以及他成立的吉卜力工作室,都坚持“手绘”动画的理念。虽然这种创作方式,制作周期长,消耗成本高,但呈现给观众的,都是《龙猫》《哈儿的移动城堡》《魔女宅急便》等高质量的精品之作。其中,2003年的《千与千寻》还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肯定,但是,对于整个日本动漫产业来说,宫崎骏和他的动画电影实际上的影响是很小的。因为电视动画时代,需要的高效率、高产出的创作速度,这一点上,宫崎骏的前辈、也是日本“动画之神”手冢治虫,早已用他“低成本生产”,奠定了动漫产业的步调。


-
[点解]
-
[点解]
-
[点解]
-
[点解]
-
[娱乐家]
- 监制:安永峰
- 策划:
- 撰稿:雯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