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舌尖2》:廉价的人文关怀其实是傲慢

当纪录片开始与大明星出演混为一谈,当“人文关怀”开始与“时尚爱情”相互碰撞,我们不禁想问:《舌尖2》是否已经背离第一季的纯粹、干净,越走越远?两年前舌尖1积攒下的口碑人气,还禁得起被如此妖魔化的消费多久?
1.苦难当人文,人名当人物
“人文关怀”是舌尖2大力宣传的一面旗帜。
“我们就是要拍普通人”,陈晓卿如是说。而他最终呈现给观众的“普通人”,苦,是生活要素;哭,是行为准则。
同样是普通人,他们在舌尖1中的可爱、魅力、人格张力,到舌尖2中荡然无存,可怜的老百姓变成导演制造苦情、博取收视的工具。
这是一群不懂“普通人”魅力何在、始终带有优越感的拍摄者,俯视民间、消费草根让他们觉得自己特人文,特关怀;视苦难为圣经、拿眼泪当宝典,让这些天之骄子的导演充满愉悦。一群缺乏温度的主流媒体人,感觉良好地想象着苦逼的芸芸众生--黄土地、黑指甲,红脸颊、一笑露出黄板儿牙。
2.抄袭当致敬,造假当摆拍
第一集《脚步》,爬树的藏族少年,被人揭发抄袭BBC的镜头,陈晓卿总导演说,这是在致敬;后来又被考证出片中所爬“四十米高树”,其实不过是棵矮树,分集导演想了一个晚上,说,这是为了安全。
还是这一集,爸爸杨世橹为了女儿学习跳跳鱼技术,让无数观众泪奔。后来披露,里面那个1/8秒钓起跳跳鱼的高人并非杨世橹,而是“钓跳鱼王”周红井。
有人辩解:这种摆拍并没有影响事件的真实性,观众不要太唧歪。
以假乱真,是欺骗;指鹿为马,是侮辱。
3.边境当秘境,无知当有趣
第六集,有新疆手抓羊肉、烤馕、宁夏羊肉、西南边陲的鸡枞、朝鲜族的蕨菜……如果题目是“舌尖上的边境”,尚不算跑题,可它偏偏起名《秘境》。
一字之差,态度尽显。这些少数民族地区、偏远地区,是谁的秘境?哪里秘了?
到一个很远的地方,拍人家天天吃的东西,然后拉来一众同类,大声呼喊:"看!多么神奇!"
这就好比,你每天都在吃米饭,忽然来个摄制组,对你的米饭、饭碗和锅灶左拍右拍,最后总结道:你们家好秘境!
将边境人民视作神秘人民,用猎奇的心态窥视他者的生活,拿自己的无知当有趣,这是舌尖2的”秘境“。
4.生硬煽情,三观不正
第四集《家常》中的学琴母女,是整部舌尖2最大的伤疤。她们为了所谓的个人成功,牺牲了家庭生活。当即有网友痛骂,三观不正!
导演邓洁第一时间发布微博把矛头引向被拍摄的母女:”今天我要为一位母亲说几句……”
居然,还有复旦教授吕新雨撰文辩解:这个家庭本身就三观不正,不能怪导演。
奇怪,既然本来就“三观不正”,导演为何还要选择拍摄这个故事?
纪录片创作者都明白,一部纪录片最终展现的价值观,取决于编导如何对素材进行挑选、重组。剪辑就是在重塑人物,而“陪读妈妈”的故事被编导剪成这样,究竟是谁更加“三观不正”?
第六集《秘境》中,将杀戮当收获,更让人脊背发凉。
抓沙蟹时,她们在笑;捣蟹汁时,她们在笑。刚刚还在沙滩上奔跑的生灵,后一秒就在人类的欢笑中被捣碎。这是一个女孩子和家人做沙蟹汁的故事,镜头赤裸裸展现小蟹被一点点捣成灰黑色的泥浆。
导演是在展现人类的贪婪吗?。


-
[娱乐美图]
-
[娱乐美图]
-
[悦图]
- 监制:安永峰
- 策划:高松鹤
- 撰稿: